全国首个“5G全连接工厂人才培训基地”落户校内,跨国企业将价值4000多万元的生产一线最先进的设备送给学校实训工坊……近年来,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为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人才关键难题,做出了诸多积极探索。
“学校+领军企业”,携手高端开新局,共做新型工业化探路者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瞄准制造业高端,主动牵手技术领先、设备高端、市场占有率高、生产力足,且对苏州工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先后与中国联通、乔治费歇尔、博世、蔡司、德玛吉、华芯微、浪潮信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骨干专业建设,携手探索新型工业化人才培养之路。
通过长期合作,不同的领军企业先后携包括工业传感检测、工业互联算力、工业机器人、高精密检测、高精密加工、高智能生产装备在内的大量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入驻学校。以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为基础,各专业与对口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融合育人项目,获行企高度认可,其中两个典型项目先后获得教育部现代学徒制和江苏省教育厅现场工程师项目立项。
“人才+未来市场”,面向未来谋新篇,争做新型工业化排头兵
为助力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与龙头企业共同构建了“人才+未来市场”校企长期合作的动力机制,锚定领军企业市场拓展堵点,持续发力,解决下游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的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学校在专业普适性教育、满足基本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对标合作企业的先进技术、高端装备,新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专业,立项开发智能制造类新课程86门,针对性培养智慧工匠。领军企业的客户,在购买高端装备的同时,招收学校培养的已能熟练运用先进技术、使用高端装备的学生,产生了“以一当百”的作用,产能效益成倍提升。
校企共同创建了人才与市场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商业新模式。企业实现了从“卖产品就是卖服务”的通用商品市场商业模式到“卖产品也是供人才”的尖端先进产品市场商业模式的转变。看到这种模式的未来潜力,各领军企业纷纷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引入学校。中国联通将全国首家“5G全连接工厂人才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华芯微与学校共建工信部首批先进半导体“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乔治费歇尔中国总部将价值4000多万元的最先进的Laser S 1200 U、ML-5(5 Axis)等一批设备捐赠给学校。澳门尼威斯人网站成为这些企业开拓苏州万亿级产业市场的排头兵。
“人才+尖端产品”,瞄准尖端画新图,勇当新型工业化先锋队
针对企业尖端设备应用人才匮乏难题,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联手,瞄准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了“人才+尖端产品”共育共享新路径。持续深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教合一”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理论成果,以企业紧缺的高端产品应用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围绕产品应用的技术链重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技术交叉、能力递进的学生成长地图。
依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专任教师+工程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真项目活知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真实设备移动黑板”的生产性教学现场、“真产品分模块”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职业素养与教育规范融合”的教风学风,将教学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融为一体,用真实生产任务考核学生能力达成情况,培养服务产业高端的现场应用工程师,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新范式。
学校成立10支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攻关各专业群新型人才培养改革,3支队伍被教育部吸收入“国家队”,先后成为国家首批教学创新团队、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第三批教学创新团队,在智能制造和新型工业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冲在前列。
“人才+先进技术”,走在前沿建新课,培养新型工业化先行军
为培育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澳门尼威斯人网站以课程改革为重要抓手,创新“三融课改”模式,系统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技术发展、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以教师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服务“智改数转网联”为路径,系统构建“挑企业—选岗位—找任务—理能力—定体系—写标准—常更新”课程改革七步流程,动态融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实现课岗融通;设计一条教师“进企业—做项目—挖资源—建课程”的课改路线,同时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素养,形成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与实施方法,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实现德技融汇;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堂改革,推行基于“团组互动”的结果导向式项目化教学,实现知行融合。
经过多年实践,《“三融育人”高职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与企业共建资源,先后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立项省级教学资源库3项;课程与教材获国家级荣誉27项,省级27项;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42项;打造了“人才+先进技术”智能制造新课程建设新范式。
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国际、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级获奖150多项。新范式提高了培育质量,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为地方培养了一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先行军。
(苏州日报A05版 24.2.5)